独 立 清 风 动 燕 赵

独 立 清 风 动 燕 赵

独 立 清 风 动 燕 赵

时间:2007-06-09 16:22:00 来源:

名家 >独 立 清 风 动 燕 赵

——书法家张济海其人其书
金雨
当人们走在石家庄市的大街上,当人们驱车行驶在京深高速公路上,当人们收看河北电视台节目时,尤其是众多烟民玩赏代表石家庄品牌的香烟时,令人瞩目的“新石家庄”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便会映入大家的眼帘。十几年来,人们对这四个字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对它的书写者,很多人并不清楚,有些人甚至冒名谎称自己是“书写者”。更多的人则暗自猜测着书写者的情况。一位上了年纪的人说:“写这四个字的人,一定是吃着河北的粮、喝着河北的水,在河北这块土地上长大的,否则不会写出如此深刻反映燕赵人们情怀的书法作品。”其实,这四个字的书写者,是一位从戎三十五年的山东籍军旅书法家张济海先生。 (一) 张济海先生出生在山东省莘县,其父的书法和篆刻在当地颇有名气。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张济海从小就喜好习字绘画。父亲教他熟记《千字文》、《三字经》和《四书五经》,为他学习书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通过讲解《颜氏家训》和《菜根谭》,使他知道了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手把手教他临习《九成宫》,则给了他追求书法意境的最初启迪和兴趣。由于他对书画艺术的痴爱和刻苦练习,十几岁就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手好画。1970年底,他的工笔画毛主席去安源和小楷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引起带兵的首长注意,不满十六岁的他被破格特招入伍。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张济海的爱好志趣得以培养和发挥。部队首长聘请了当地群众艺术馆的书画老师为他辅导,又破例送他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进修,使他的书画艺术进一步提高。1982年,时任沈阳军区机关参谋的张济海,来到了坐落在石家庄市西南侧封龙山脚下的装甲兵学院学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他亲眼目睹了底蕴丰厚的封龙山汉碑群,眼界大开,书艺突进。两年后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为使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他先后参加了天津茂林书法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和河南书画研究院的进修班和研修班学习。其间,得到过启功、欧阳中石、沈延毅、李铎、张坤山、刘顺、冯志福等大家的悉心指教。几十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追求,使他的书法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他先后百余次参加国际和全国书画比赛和展览并获奖;他的书法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韩国、巴西等外国朋友收藏;他编著的《书法教程》和《教师板书入门》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教师的高度评价;《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艺术名家》、《中国收藏》《文艺报》、《燕赵晚报》、《大众阅读报》等多次发表其作品,他的名字被《世界名人录》、《中国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数十部典籍收录。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报刊做过专 (二) 张济海先生从戎三十五年,从士兵到军官,从部队到院校,从普通教员到部门领导,尽管工作岗位多次转变,但他为人正直,胸襟坦荡,对本职工作的严肃认真,对书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朋友真诚热心,对部属关怀爱护的品质始终没有变。反映到书法创作上,就是一种大气超然的艺术情性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几十年来,他临池不辍,辗转南北,拜诸多名家为师,其传统功底扎实、法度严谨且富有时代感。他的书法作品线条古朴酣畅,墨韵生动,质感强烈;构图从容大气,苍峻峥嵘,气势雄浑,充盈着军人的豪迈气势。观其书法,字里行间洋溢着浩然正气,如观正义之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满怀豪情油然而生。这种波澜壮阔的艺术风格,与他的人品和戎马生涯铸就的特有气质交相辉映。他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其内涵极其丰富,底蕴博大精深,欲达到一定的水准和境界,需要长期的学习求索和锲而不舍的磨练积累。作为一个实力派书法家,他特别注重字内功与字外功修养。他认为,字内功和字外功修养十分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人是“书家”、“书匠”还是“野狐禅”。字内功和字外功不可偏废。没有字内功的悉心研练,就进入不了书法的殿堂,就是“野狐禅”;没有字外功的修养,就不能写出高格调书法作品,只能是“书匠”;只有二者兼备并达到一定高度,方可称为“书家”。他十分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几十年来,张先生坚持每天利用三至四个小时的业余时间临池,就是出差在外,也不忘带上字帖和书法论著,眼读心摩,不断汲取营养。他认为,几千年的书法史,出现了许多登峰造极的书法大师,留下了无数不朽的名作,是后人书法学习的源泉。从法帖中取法,是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这也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所在。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使他的书法不流于世俗,呈现出高古儒雅的艺术风格。 张先生不但学习勤奋,而且讲究学习方法。在临帖上,他特别强调入帖。他认为,临帖有实临与意临之别,实临是基础,意临是发展。实临要入帖,要临像。只有在实临临像的基础上,才可以意临,逐步出帖。不能认为临不像就是意临。意临是在实临的基础上,加入己意,进行创造,逐步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他临的《兰亭序》和《蜀素帖》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被有识之士争相收藏。他始终遵循欧阳中石先生 “先吃透一家,打好基础,再遍临百家,集众家之长” 的教导,从唐楷《九成宫》入手,上溯魏晋碑札,对《龙门二十品》和晋人写经下过一番苦功,打下了坚实的正书之底。行书对《兰亭序》及《圣教序》用功尤深,后又取法米芾、苏轼及明末王铎的行草。他认为,学习书法,应碑帖互补,方能相得益彰。以帖写碑,求其流畅,得其妍丽;以碑写帖,求其厚重,得其质朴。深厚的传统功力,为他书法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张先生以魏碑和行书见长,他在近年来的书法创作中,将魏隶融入行、草之中,大处可见苍劲,小处不失灵动;质朴中见潇洒,细腻中显豪放,处处体现着他正直豁达的性情和当代知识军人的儒雅风范。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在多次获奖并得到许多大师的认可后,并不急于给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他认为,书法风格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个人长期的学习、实践,不断修养而自然形成的。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先生走的是一条扎实、正确的路,但的确又是一条不懈登攀的路。 (三) 书法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只有为人民大众所喜爱、所接受,书法艺术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他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倍加推崇。他认为,书法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所喜欢,就应能够适应多层面人的欣赏需要。书法欣赏者是一个群体,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知识层次有别,对书法要求也不尽相同。作为一个实力派书法家,必须具有能够适应多层面人需要的创作能力。张济海先生尽力适应这种要求。对文化层次较高、书法修养较深的人,他的书法作 品就高深雅致;对一些文化层次不太高的人,他也可以写出令其满意的作品。 张济海先生尽管名闻遐迩,但从不忘为社会服务。他认为, 书法诞生的源由是实用,是为社会服务的,这是书法的真髓。试看,流芳百世的名帖名碑,有哪一件不是供人们实用的呢?现存 最早的墨本《平复帖》,是问候朋友的信札;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为文人逸士即兴吟诗的诗集而作的序文;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是颜鲁公为祭其侄为国捐躯而鞭鞑安史之乱的檄文,更不用说为墓主歌功颂德的墓志铭和碑文了。几千年来,书法尽管经过不断发展,其艺术价值不断提高,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张济海先生深谙此道,从不把自己的书法作品看成孤芳自赏的东西,而是积极使它发挥社会作用。他多次义务举办书法讲座、义务书写会标、义务为教师书写作品,主动资助失学儿童,为灾区义捐作品。为支援大西北开发,他应邀给青海省的三个贫困县创作了书法作品;为支援抗击非典,他创作了《定胜非典》大幅隶书作品捐献给国家抗击非典办公室。还为不少饭店、茶楼和公司免费题写店名等。他为石家庄卷烟厂题写了包括“新石家庄”烟等数种烟标已经十几年了,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圈内人都不敢相信。他的高尚、无私的人格精神,他的艺德在部队和地方被广为流传。 张济海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书法家,还是一名有显赫政绩的军队院校专家型领导。他先后获1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军事科学研究成果特别奖和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荣立过二等功和三等功。他以军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逐步炼就出豪放的书法意境,同时也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书法艺术的更高追求。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他寻求的是书品和人品完美结合的理想境界。他豁达、宽容、求实、忘我的品格以及厚积薄发的书法造诣,注定了他在今后书法艺术的追求上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