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挽筱鹤卿--传诵至今的艺苑佳话

张大千挽筱鹤卿--传诵至今的艺苑佳话

张大千挽筱鹤卿--传诵至今的艺苑佳话

时间:2007-04-14 12:00:00 来源:

名家 >张大千挽筱鹤卿--传诵至今的艺苑佳话

“张大千挽筱鹤卿”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留在桑梓的又一手卷,在戏曲史上堪称一份珍贵文物,一则传诵至今的艺苑佳话。 1939年,大千先生回四川举办画展。川剧名丑周企何自从参观了大千先生画展,痴嗜益深,特意拜托画界友人引荐,以戏结识大千先生。大千先生艺事之余,曾多次观赏周企何的精彩演出,常常戏化丹青,以画相交,初称“企何艺士”,后来感情深厚,改署“企何仁弟”。短短几年间,给周企何留下扇面、条幅、楹联、横披约40余件。其中一幅唐代仕女图,赠送周企何的妻子筱鹤卿。   筱鹤卿当属川剧坤伶中的佼佼者,原名钟丽慧。筱鹤卿明眸皓齿,文修武备,表演清丽纯美,唱腔甜润悦耳,擅演《孟姜女》、《小放牛》、《浣花夫人》、《吊翠下书》、《穆桂英打雁》、《花田写扇》等剧。嗟乎造物忌才,不幸青春夭折,使周企何遭遇青年丧偶这一人生大悲剧。当时,大千先生已搬至成都北郊昭觉寺潜心作画。噩耗袭来,倍感意外,悲痛之间,撰一挽联,上下联两侧附有一段批语:   游戏人间,一笑怜兵解;   团栾天上,三生卜月圆。   鹤卿夫人以瘤疾割治于某医院,误于庸医,遂至不救。弥留前始移还其家,向企何作惨笑而逝。安仁悼亡,奉倩神伤,企何企何,吁可悲矣!谨制挽词,兼以为唁。   大千张爰再拜丧事在东新街周宅举行,各界敬送的祭幛、挽联,从南向北,摆满整整一条街。大千先生挽联经全绫精裱,陈列门首,引人注目。作为一位著名书画家,大千先生哀悼一位川剧坤角,感情真挚,声泪俱下,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旧社会歧视川剧艺人,竟连居家也不准租佃正街。阳云凤(男旦,陈书舫业师)投师习艺,竟被族人以“败坏欧阳氏门风”扭送警察局关押。大千先生超尘脱俗,力除这种世俗的偏见与陋习,恰是他那“良好的风骨与情操”(《张大千画论》)的集中体现,这在20世纪上半叶,无疑是极大地提高了民族戏曲的审美价值和川剧艺人的社会地位。   1948年,大千先生离别故土,去国远游,侨居巴西,寄住美国,后来回到祖国宝岛,在台北市摩耶精舍安家。远隔千山万水,犹不忘乡音乡情。1960年,看了日本影星山口淑子(李香兰)主演的影片《白蛇传》,感慨之余,重绘筱鹤卿像,题曰:   因忆在成都时,与(叶)浅予、(杨)孝慈、(高)岭梅同观川剧筱鹤卿演《断桥相会》,岭梅为之摄影,浅予与余并为之写生,前尘影事,遂如隔世,朋辈星散,鹤卿埋玉十二年矣!以此画寄(香港)岭梅,能无慨然?   大千先生这一图像与题词,升华了挽联的内涵和意境。一个仙逝多年的川剧演员,一折历演不衰的传统戏曲,成为联结台湾、香港与大陆的精神纽带,迸发出一种知会天下的无限魅力。   1985年,我在记录整理周企何舞台艺术的时候,他曾口述大千先生这一挽联,载入1989年出版的《周企何舞台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笔者因出版图说《中国川剧》,四处征集有关图像资料,才从周企何长女琳琳那里,看到挽联真迹。挽联用特大宣纸对剖书写,长六尺有余,虽经岁月侵蚀,却不见一处虫蛀。琳琳女士解释说:“家父将这副挽联交我珍藏,嘱我每年黄梅季节,记着翻出来晾一晾。”试将挽联与《周企何舞台艺术》口述记录作一比较,居然一字不差,让人想见这幅挽联曾深深地铭刻在艺术家脑际,埋藏在艺术家心底,因为这毕竟是人生的一段初欢与悲恸,一段难以忘怀的爱情与友情。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