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之“中国亭”

走进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之“中国亭”

走进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之“中国亭”

时间:2006-08-03 08:4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资讯 >走进比利时皇家博物馆之“中国亭”

富丽堂皇的室内装饰有各种中国瓷器、瓷板画
记载中国瓷器的辉煌 沿布鲁塞尔比利时王宫外的环路一直走下去,很快能看见一处具有浓厚古代中国色彩的建筑,这处建筑原为比利时国王莱奥波德二世按他对中国的想像,于1900年建造的。最初是国王用作上层社会的宴会厅,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里已经成为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分馆“中国亭”。这个“中国亭”除了以其独特的外形成为布鲁塞尔的一处游览观光点外,还以其收藏展出17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外销瓷器而著名。   在“中国亭”的小广场前,比利时皇家历史与艺术博物馆的资深研究员克罗蒂娜女士走上前来欢迎我们。她指着“中国亭”说,莱奥波德二世当时想到远东去,由于英法等列强的阻拦他没有去成,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王宫里建一系列东方的建筑,让比利时人了解东方的艺术。于是,他就根据自己的想像,请一位名叫马塞尔的巴黎建筑师修建了这座“中国亭”。虽说叫“中国亭”,除了小广场上的仿中式亭子,其主要建筑却是一组半中半洋的宫廷式楼房。 欧洲人为之倾倒   克罗蒂娜介绍,“中国亭”收藏的瓷器在整个欧洲非常有名,中国瓷器西来欧洲的各个历史阶段,这里都有最权威的展示。这里展出的约一千件中国瓷器弥足珍贵,充分反映了中国瓷器艺术是如何创造人类美的,中国冰清玉洁的陶瓷,曾使欧洲人极为爱慕,其所蕴含文化内容之广博、意蕴之美妙、体系之独特,是使欧洲人倾倒的魅力之所在。   她说,这些瓷器是一位名叫沃哈根·德·奈耶尔的比利时银行家收藏的。奈耶尔在上世纪初叶就开始收藏中国瓷器,到了晚年,他决定把收藏的上千件中国瓷器全部捐献给国家。   在展馆一层,克罗蒂娜指着琳琅满目的中国瓷器说,这些瓷器都是18世纪以前输往欧洲的。早在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第一次通过海路到达了充满了幻想的远东。打通了海路,为东西方大规模贸易作好了准备。1513年,葡萄牙人最先来到中国,在广州附近上岸。1517年,西方的8艘船抵达位于澳门东南面的圣约翰岛,开始了与中国的贸易。从此,中国的瓷器开始输往欧洲。   她介绍道,在15、16世纪,由于中国瓷器精美和稀有,且又极为昂贵,贵族富豪们只把重金得到的瓷器用于陈列,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把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还成为炫耀财富的手段,当时盛行用陶瓷来美化建筑的内部空间,墙壁、天花板和窗前凹处都用瓷镶嵌,还往往借瓷器特有的光和镜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内造成一种错综的光影效果。这也仅限于王公贵族。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有专门陈设瓷器的中国厅,德国皇后更是把中国瓷器视为艺术品收藏于德累斯顿的瓷宫。西班牙皇宫当时收藏有中国瓷器三千余件,葡萄牙王后的财产清单中,中国瓷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不仅王室、贵族、其他各阶层人士也热衷收藏中国瓷器。荷兰一位银器艺术家的富孀吉梅伦波洛夫人以收藏中国瓷器精品而闻名荷兰。直至今日,欧洲各国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那里还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国外销瓷器。收藏瓷器作为高雅的社会风气,比利时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莫不以收藏一两件中国瓷器为荣。 瓷器西行的历史   克罗蒂娜表示,“中国亭”所展瓷器全面介绍了中国瓷器西行欧洲的历史。到了17世纪,在葡萄牙人之后,荷兰人来到中国。荷兰人为了加强与中国的贸易率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将印度作为与中国贸易的中转站。也在那个时候,荷兰人开始在阿姆斯特丹烧瓷器,从中国运来瓷土,但是烧出来的瓷器总是远达不到中国的水平。1680年荷兰医生邦迪高提出日饮200杯茶能医百病的论点,欧洲开始风行饮用中国茶,当时世界上只有中国种植茶叶。欧洲各国开始争相与中国进行贸易,大量采购茶叶。然而,问题出来了,茶叶体轻占地,装在返航的货船中,船经不起风浪极易倾覆。也在此时,欧洲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更为旺盛。荷兰人发现将瓷器放在船舱底,既可以压舱,利于船只抵抗风浪,也因瓷器没有气味,不会影响茶叶的质量,又可适应欧洲人饮茶对茶具的需要。中国瓷器大规模输往欧洲的历史开始了。   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人发现使用的铁木餐具易生锈朽毁,不易清洗,而瓷器又漂亮又易清洗保存。贵族和富豪餐饮又极为奢华,讲排场,普通的一顿饭下来,就需要数百件瓷器,皇家竟达两千件以上。中国瓷器润如玉、 白如雪。又轻又透,欧洲人开始向中国大批量订烧日用瓷。其产地主要在江西景德镇,大部分为青花瓷,最初的图案多饰以佛道宝物,碗、盘中央多绘山水人物或动物纹样。多为欧式的日常用具,如啤酒杯、芥末瓶、壶、盐尊、剃须盆、高身方形瓶等瓷器。   克罗蒂娜特别指出,运往欧洲各国的瓷器,多数绘有同样内容的图案。但另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订烧瓷通常绘有纹章盾徽,或者购买者的姓名字母缩写;也有依欧洲流行版画绘制的,更有为欧洲各皇家、贵族订烧的。不久前,18世纪40年代制作的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中国瓷器,曾以30.72万美元成交,创下了“纹章瓷”拍卖的新纪录。   18世纪早期,中国画工开始摹仿西方图样(如荷兰风景等),将外来画稿画在素胎瓷上,生产所谓欧洲风格的“克拉克瓷”,这些瓷器大多是从外形上摹仿欧洲器皿、玻璃器或陶器而烧成的,有果盘、水壶、杯瓶等,有的作为实用,如盘中放水果;有的作为陈设,如摆在桌、案上供观赏。欧洲人订烧大量成批成套的瓷器,每套少则80件,多则600件。由于订烧器形不断更新,有人统计提供给中国的图样约数千幅之多,这些图样只有小部分保留下来。   另外,宗教题材的瓷器也是中国输往欧洲的一大方面。这些瓷器多为描写圣经内容,大部分题材来自《新约》,应用于宗教场合,只是装饰,一般不做实用。希腊、罗马神话题材源远流长。主要绘制女神、仙女。所绘半裸体之美女,作为社交礼品,在欧洲颇受欢迎。内容多是与表达爱欲有关的绘画题材,在输往欧洲的瓷器中也十分多见。如新婚夫妇的纪念品、婚礼寓言、誓言等等。也有直接绘制的裸露的村女或塑烧的裸体贵妇,装饰性超过了实用性。   克罗蒂娜最后表示,还是在18世纪的时候,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最多,疾病最少,中国是最富裕的国家,欧洲人很向往中国。当时,一艘货船的船底可放200只木箱,所载瓷器可达20万-25万件,运到欧洲可以赚到300倍到400倍的利润,但是风险也极大,风暴、海盗,使很多船有去无返。尽管这样,极高的暴利促使欧洲人勇往直前。据不完全统计,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1734年一年销往荷兰的瓷器就达40万件,1774年运往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1750年至1781年运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正是如此巨大的数量,使瓷器成为中国的象征,也使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藏有大量珍美的中国瓷器。
19世纪初输欧的祭红大瓶
18世纪中期的粉彩咖啡壶
18世纪末欧洲订制的纹章盾徽瓷盘
19世纪初表达爱欲的粉彩瓷盘
17世纪输入欧洲的青花瓷
18世纪的粉彩茶叶罐
克罗蒂娜介绍18世纪的粉彩将军罐
国王心目中的“中国亭”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