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的丹青世界
朱秀坤,安徽砀山人。1945年12月生。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教授),曾任社长兼总编辑,现任总编辑。安徽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年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安徽省工笔、年画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神州画院特聘百名画师。全国《美术之友》杂志编委,《书法世界》杂志主编。
朱秀坤1965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毕业。擅长中国花鸟画。师承著名花鸟画家田世光、俞致贞先生,兼收南北各派及各家之长,形成了意境恬雅、生趣昂然、清新活泼的画风。作品《福寿图》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迎春图》获全国第四届花鸟画展优秀奖;《新花郁煌煌》获澳大利亚93雪梨金奖、首届亚太地区中国水墨画大赛优秀奖;2001年荣获中国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美协、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年画事业贡献奖”。《红梅图》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傲雪》被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收藏;《香远溢清》被中南海收藏并选入《中南海珍藏书画集》。50余幅作品在全国美术专业出版社出版。多幅作品在《美术》、《国画家》、《朵云》、《书与画》、《江苏画刊》、《外贸与旅游》(香港)等刊物发表。著有《怎样画芙蓉》、《白描花鸟构图资料集》、《朱秀坤画集》、《当代美术家——朱秀坤工笔花鸟画选》等。
1992年至2001年先后出访新加坡、泰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画展,并获得成功。另多幅作品赴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及台湾地区展出。主要艺术成果及简介已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90)等10余种艺术家辞典。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宣传口“四个一批”拔尖人才。从1993年起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秀坤先生生长在砀山,幼年喜爱绘画。砀山虽小,人才却不少,而且多出大家,人杰地灵。也许为灵秀之气所涉及,1965年,朱秀坤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学府,他在俞致贞、田世光等名家的指导下,学习工笔花鸟画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步入正途。毕业分配后,朱秀坤到了安徽省,当时的安徽省,中央工艺美院的毕业生,真可谓凤毛麟角,他被要到了安徽人民出版社。从此,朱先生在这里担任编辑、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编审(教授级)。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他为出版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编辑的图书、画册、年画不断地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图书奖。
编务之余,朱先生一刻也没有忘记他所热爱的工笔花鸟画。他的本色还是一位画家。
朱秀坤的工笔花鸟当然也经历了不成熟、成熟和具有个人特色三个阶段。开始的工笔画基本上沿袭其师的风格,有时只求形象和工细而已。不过作为一个工笔画家,造型基础和勾勒着色等笔墨技巧也是最基本的工夫,这一段时间的锻炼,使他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了。技巧的熟练并不等于艺术水平的提高。朱秀坤在思考、在研究。他翻阅古今中外的名家画集,一一进行探讨。
工笔画和写意画不同,写意画的根本不在行色而在意趣,画家挥洒笔墨、纵横涂抹,在笔情墨趣中见出画家本人的性格、修养和精神气质。如赵之谦是位刚强而有旗帜的人,其画如之;吴昌硕是位有气派的日呢,其画也气势磅礴;齐白石是位天真淡泊的人其画如之。傅抱石好酒使气,其画也奋发飞动。工笔画家如果有傅抱石那样的脾气,作画时静不下心来也不会画得好。工笔画家必须有静的心态和细腻的观察力。
绘画是对生活能动的艺术反映。“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种感应,对于花鸟画家尤其灵敏,因而《小山画谱》有“四知”之说。而一个素养丰厚的画家,在对生活的观察和意趣的引发上,总有其独特的领悟,发为笔墨,进而表现为作品的个性和特有的情趣。
工笔画主要用颜色画,因而画的格调高低主要显示在用色上,色雅则画雅,色俗则画俗。满纸浓红艳绿,则无人能赏。陈之佛的工笔画格调显然更高,原因就是其色更加淡雅。色以淡为雅。这是《庄子》一书中常提到的思想,“虚淡”、“澹淡”,即虚而淡,淡中求变化。当然,庄子说的“淡”更有自然之意。色一浓艳就会给人热闹的感觉,热闹易使人错觉为俗(当然不仅如此)。明人李日华谈到王安石有一首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琴和画都是文人用以自娱之物,都要求淡雅。琴声以淡而幽为上,如果求悲壮之声,琴就不行了,不如筝和笛,更不如锣和鼓。绘画中只能寄托画家的荒寒之感。荒寒和热闹相反,要表现荒寒,就要用色清淡。当然这是文人的审美观。但文人的审美观有带动作用。工笔花鸟画本来是用重色,到了宋末元初,钱选一变浓重为清淡,从此,文人作画以清为秀,以清为高,当然,颜色的浓重也有浓重的好处,只是文人强调清秀清高,非清而不淡了。
理论上认识到了,实践跟上就不难,朱先生开始学习陈之佛,陈之佛的画以传统的文人工笔画的为主,又吸收了日本画的一些技法,其枝干上用石绿、石青、墨、赭互相渲染的方法即是日本画自江户时代之后的常用画法。
朱秀坤原来学的是北方派工笔画法,这里又吸收了南方派画法。他的画法实际上有北方之雄而又具南方之秀了。但他仍不满足,他要增加自己的风格,他把事业扩向世界,他多次出国考察,了解国外人士的审美要求。国外绘画都有实实在在的背景,而中国画一向不太画背景。朱秀坤决定保留的传统画之外,再加画背景。他的试验得到成功,画面更加丰富了。而且作品一出就显然和陈之佛、俞致贞等不同。
朱秀坤继续探索,中国画很少见表现光和影,于是他又把光和影引进了工笔花鸟画中去,于是他的工笔花鸟画,不但花鸟的本身细腻真实,而且花鸟和环境之间的空间感受也特别真实,他在壬申年所创作的《凌霄》一画中显得特别成功。他从西洋画中得到启示,却用中国的画法去完成,表现的仍是中国画的风格。但却是画史上从来没有的风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不仅使朱先生在工笔花鸟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就是在写意花鸟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朱先生的写意花鸟画,绝少萧索零落、惆怅伤怀的情调。即便是颓根枯木,在其画中也往往有一茎新芽的衬托。大自然春夏秋冬的更替或生死轮回,在达观者的眼中本是生命存在的永恒方式,而朱先生在花鸟画中所强调的更是一种生命的活力。这一点,更是画家精神、心灵与艺术意境的同构。
朱先生的写意作品在布势方面,更强调简约明确,运笔用墨更突出写的意味。而变化最为明显的,还是作品的精神和境界。他不事柔媚,不为巧密,不居短浅,以大色大墨信手写来,传达的恰是花鸟鱼虫生机郁勃的本质。面对这样气度开张、活力四射的花鸟画,无不令观者心中怦然一动。
许多行家认为,从朱先生的绘画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中国绘画“六法”中所提到的“骨法用笔”、“随类敷彩”的精髓。从构图章法来看采取了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处理,大胆吸收了西洋画的构图和色彩并加以高度概括,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
朱先生的画旨趣高妙,取材多样,南国的神秘温谧,东篱的清雅高洁,晨荷迎曦,凌波带露,翠翎草虫,水叶花汀,凡此天工造化,尽入神理,总能引人沉思,发人遐想。前贤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朱先生以画笔写诗情,以诗心入画意,寄兴幽远,韵味无穷。
朱先生正适创作的最佳时代,学业在勤,功庸弗怠,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前途无量,正不可预料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