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2月14日这一天,除了“情人节”之外,更值得我们记忆的是,一张有着102岁的老照片《池塘月光》在这一天以292.8万美元的成交价成为了史上最贵的摄影作品。这一价格与此前老照片的世界纪录保持者124.8万美元的理查德•普林斯的《无题(牛仔)》之间相差达160余万美元。据纽约苏富比拍卖行提供的资料,这张天价老照片是美国20世纪著名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1879—1973)于1904年摄于长岛的作品,尺寸为42×40厘米,拍前估价70-100万美元,原为纽约实业家霍华德•吉尔曼的收藏品。评论人士认为,“斯泰肯的《池塘月光》展现了月光洒落在池塘树林的梦幻景色。作为斯泰肯早期风景摄影中的经典之作,《池塘月光》细腻的层次感与摄影家对色彩与光泽的精妙把握,充分证明了摄影可以像油画一样传递出丰富的情绪和内涵。”
尽管这一天价对于中国的老照片拍卖市场没有实际参照价值,但不可否认,老照片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价格上涨,至少会给中国市场带来一些刺激。其实就中国当下的老照片拍卖市场而言,花几十万元买一张老照片已经不是什么神话。2005年10月24日,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会上,一张13.5×100厘米的由20世纪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创作于1989年的黑白照片《湖山揽胜图》以82.68万元成交,这张老照片也成为了迄今为止史上中国价值最高的摄影照片。
老照片升值了!这可能是关注摄影作品的收藏者对近年来老照片行情最为共识的一点。过去的2005年,是老照片升值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在中国书画、古董瓷器和油画等传统收藏门类持续成交火爆的影响之下,许多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也成交行情可观,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从民间收藏市场走上拍场的老照片。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拍卖会上成交的老照片超过300件标的,单张照片的数量至少超过5000张,这可以说是老照片拍卖热掀起的第一个高峰。
拍卖市场:名家名品价格逐年走高
作为一个新兴的拍卖门类,名家摄影老照片早在2003年已经开始了它的拍卖之旅。2003年11月26日,北京华辰率先推出了两件郎静山创作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题字老照片,《愿作鸳鸯不羡仙》以4.4万元成交(见图一),《疏林峦影》以2.2万元成交(见图二),揭开了国内老照片拍卖的序幕。但老照片拍卖真正产生影响的还是过去的2005年,这一年国内各大拍卖行纷纷涉足其间,成交的情况改变了过去“卖好卖坏没有太多期待值”的状况。
以前总有媒体拿国外的老照片拍卖说事,认为国内的老照片拍卖与国杂际相比有多大差距。但经过2005年的发展,情况已经今非昔比。目前北京地区单张老照片拍卖价格最高的是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时以33万元成交的郎静山的《百鹤百寿图》(49×153厘米)。据记者统计,2005年成交价在10万元以上的老照片多达30余件,老照片升值的信号从来没有今天显示得如此强烈。
综合老照片拍卖的行情可以看出,能在拍卖市场取得较高价格的老照片主要是一些名家、名馆的艺术摄影作品,这类作品艺术内涵较高,比如“中国早期摄影界涌现了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许多名家,善于将西洋摄影技法与中华文化相结合,他们拍摄照片的价值相对要高一些。”特别是郎静山的作品,目前排在老照片拍卖行情前列的几乎80%以上都是他的作品。据雅昌艺术网统计,到今年2月16日,郎静山摄影的老照片共拍卖成交42件,总成交额达715.83万元,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17万元。
其次是民国时期社会各界的文化名流的题签照片价值和价格较高,也比较受市场欢迎。比如宋美龄题签照以7480元成交(见图三),梅兰芳题签照以5940元成交(见图四),齐白石题签照以19250元成交(见图五)。
表现普通人社会生活的老照片价值较低,但具有一定社会标志性意义的照片另当别论。特别是民国时期表现风俗的老照片,价值较高。比如今年1月份由浙江保利以3.3万元成交的1920年代的《上海外滩全景》,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上海外滩的原貌,巨大的尺幅(18×100厘米)在经历了无尽的战火浩劫保存下来,极为难得。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从当前的拍卖行情来看,除少数名家艺术摄影的老照片价格高昂之外,普通老照片的价格仍处在低价位。著名摄影评论家鲍昆认为,“如果说代表传统艺术拍品的中国水墨画和油画价格居高不下稍有泡沫危险的话,那么具有现代视觉影像传播媒介性质的照片,由于目前低廉的价格和未来巨大的增值空间,则会成为拍卖市场买家投资的下一个关注点。实际上,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照片的拍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照片的未来市场空间还相当广阔。
然而,在我们对市场充满憧憬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摄影与油画一样并非中国的本土艺术,尽管在20世纪这两种艺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比如油画,当下已经成为了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艺术门类,特别是自2003开始,油画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交行情逐年走高,但是很多收藏投资人士对中国油画的艺术成就的认同上仍有很大的分歧,对市场持观望态度。反观摄影艺术,100余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远不及中国油画的本土化进程。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是:相较于西方国家,这两种艺术门类在中国的成长尚远未达到成熟的高峰状态,放弃对艺术门类发展历史严肃客观的考察与评价,单纯的拿两个不同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市场比较艺术品类走势行情的行为是放肆的,和不负责任的。特别是摄影艺术,与西方国家的摄影 艺术大师的成就相比较,中国20世纪摄影家的艺术成就还有着相当的距离。客观的来说,20世纪的摄影和油画一直西方艺术主导的世纪,中国声音在这一段时期长期处于失声状态,对早期老照片价值的评价和价格行情走向的预测和判断,脱离对当时文化背景的正确认知是不客观的。
因此,在考察老照片的未来市场行情时,大可不必完全拿西方国家的市场行情作为价值和价格参照体系。中国的20世纪前期和中期战乱频繁,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才应该是我们正确考量老照片收藏价值的客观依据。如果以此作为参照,我们至少可以从两条线来考察中国20世纪早中期的老照片收藏价值,其一是这一段时期的摄影先行者对摄影艺术探索的成果;其二是这一段时期用摄影这一艺术形式纪录和表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老照片。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判断老照片价值的体系,一个是取艺术摄影的成就,一个选取的是老照的历史史料价值。从国内拍卖行对老照片的推介形式来看,似乎也暗了这种评价方式。当下老照片通常被拍卖公司收藏在“油画专场”、“邮品钱币专场”、“古籍善本专场”拍卖。常规的编组体例是名家艺术摄影的作品被列入“油画专场”,其他类型的则收入别的专场,主要以“邮品钱币专场”较多,收入“古籍善本专场”的以中国书店为代表。
比如2005年北京诚轩秋拍时,就采用了这种推介方式。据记者统计,诚轩推出的27件老照片拍卖标的,若以单张照片的总数量来计算,竟然超过千张。其中23件标的在“邮品钱币专场”老照片专题里参拍,全部是纪录和表现中国20世纪早中期社会各个层面的老照片。另外4件早期的名家摄影作品在“油画专场”里参拍。27件标的拍卖成交18件(详见文后成交行情表),成交价最高的是郎静山创作于1934年,题签于1942年《晓汲清江》(见图六),以30.8万元成交。另一摄影名家卢施福的《卧龙潭烟雨》题签作品以4.95万元成交(见图七)。
民间市场:老照片卖的是文化史料价值
在潘家园开店的小贾最近比较得意,王歧山市长2月14日偶然造访潘家园,特意在他的老照片专营店里逗留了一会儿,点评了一下他的老照片藏品,评价颇高。小贾对2006的老照片行情充满憧憬,2005年国庆节期间,他在潘家园开起了自己“蓄谋已久”的老照片专营店。店面不大,但是主营老照片使他的小店在潘家园颇为标新立异,人气极旺。小贾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在潘家园开店了,最早开的是旧书店,主营古旧书刊和名人手札,近年来他转向老照片经营。在他的店里,几乎没有最近二三十年的照片,清一色是民国和建国初期的老照片。
“老照片卖的是文化史料价值”,小贾认为这一点是老照片最突出的价值。书画、古旧书刊或者书信手札虽然也具有文化史料价值,但是与老照片有着明显的区别,前一类收藏品的文化史料价值主要是以文字或者图表来表现文化史料,而老照片则是用图像和文字(价值高的老照片通常都有名人题签)来表现,给人的主要是一种视觉的冲击,表现和反映的对象比较形象和生动,非常直观,这是其他收藏品所不能替代的,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照像是一种非常奢侈的行为,物别是摄影进入我国较晚,早期照像的成本较高,因此数量较少,经过数十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数量较少,收藏研究的价值较高。从小贾的客户群看,收藏老照片的人普遍文化程度较高,而且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士较多,这一群体相对于其他收藏门类的收藏群体表面上看似乎窄一些,但是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出现。从价格上来说,目前民国时期至建国前这一段时期的老照片已经没有几十元价格的,最便宜的也得几百元。名人的照片价格也在几千元一张,要是有名人题签的,价格更高,上万元的很正常,几万元的也不鲜见。但小贾认为,惟一的缺憾是,老照片的数量太少,有时候碰上特别稀见的,真还舍不得卖,卖了就没了。
潘家园市场可以算是北京老照片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以小贾为代表的老照片专营店面数量较少。也有几家经营照片的店,但多数是经营近三四十年的照片,时间上较近一些,不过生意都相当可观。除店面外,潘家园旧书经营区算也是一个老照片的主要交易区,老照片通常被夹杂在旧书刊里面出售。很多老照片收藏者逛潘家园都是先直奔这一区域淘宝,随后才会到店里转转。
业内人士认为,“19世纪初发明的摄影术,最早的将照片照上金属片上,图像模糊。1850年前后发明了拍摄负片再由负片印照片的技术,负片用玻璃板,拍摄前将鲜鸡蛋清和感光剂调制的液体涂在玻璃上,照片则印在同样技术自制的薄如蝉翼的纸上,这一时期的照片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历史高峰。中国19世纪老照片最初大都为欧美摄影家拍摄,拍照费时费钱,摄影师都经过严格训练,拍完便全部带走。后来在上海香港等地出现中国本土摄影家,拍摄的照片也主要销售经外国人,因此这些照片在中国大陆极为罕见。(参见图十一)”
事实上到20世纪早期,摄影已经开始在中国的上层社会流行,目前市场上价格较高的老照片多数是这一段时期的。国内的老照片收藏起步大约在90年代中期,业内人士认为,山东画报出版社自1996年12月开始推出的《老照片》从书(见图八),是直接导致国民间老照片收藏热的始作俑者。该从书的出版带动了国内老照片图书的出版热潮,以及人们对老照片文化内涵的深入探源,从而形成了一股影响持久的老照片怀旧热潮。诚如《老照片》丛书的出版策划人汪稼明所言,“回忆靠的是思维,思维是用词语进行的,而用词语进行的回忆,却永远是形象的画面,不过这种画面,除了回忆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见外,别人看不见。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照相术发明后,这种情况才得到彻底改观。照相术使一段段历史定格,成为永恒而真实的瞬间。那瞬间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难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蕴。”在图书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博物馆也纷纷举办各种主题的老照片收藏展(见图九)。这些因素直接带动了民间老照片收藏热,这可能是《老照片》策划人士所未预料到的。
老照片在拍场走热事实上也基本反映了民间收藏市场的行情,从北京地区的各大收藏市场看,老照片这几年一直持续走高。特别是在2005年里,老照片在这些市场成了俏货。有着6年老照片收藏历史的刘鹏的说法颇可代表当下的市场行情,“以前买老照片还能砍价,如今随着老照片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再加上存世量有限,有价值的老照片不但一口价,没商量,而且价位越来越高。”
经常光顾收藏市场的北京知名老照片收藏者赵庆伟对此也深有感触,“市场上买老照片的人明显增多,很难淘到珍贵的老照片了。以前到潘家园旧货市场转,遇到心仪的照片,要是价格有些贵,可以先不买,反正收藏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现在看到了就要赶紧下手,不然转眼就没了。”
老照片凭什么如此走俏呢?这其实主要归功于收藏者对老照片价值的客观认知的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收藏热的升温,加入收藏行列的收藏者增多,迫使一些收藏者对新的收藏门类进行深入的开发。很多人由于入门较晚,而收藏行为比较讲专题收藏,再加上拍卖行为的引导,于是乎老照片便成了首选。
收藏老照片需要客观评价
并非只要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照片就都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虽然在判断老照片价值方面各个看法,但通行的判断方法还是有一些可资参照的。比如名家名馆的作品、社会各界的名人照片(图十)、名人题签照片(参见图三至图五)、表现重要的活动或历史场面的照片、风俗照片、大尺幅的照片、早期着色照片、拍摄时间较早(图十一)等等都是判断老照片价值较为可行的几种方法,价值较高的老照片也不外乎这几类。这种分类方式也是收藏者通行的老照片题材分类法,同时也是收藏者按专题分类的主要依据。比如有收藏者专门收集名人题签老照片,有人专门收集各个时期风俗照片等等,多数收藏者都有自己的专题,专题性强的老照片价值相对较高。
中国档案报主任编辑黄浩民通过媒体建议收藏者,“照片由于可复制性强,很难确定它的唯一性,再加上数量较大,战争、‘文革’、名人文艺等内容的照片混杂,收藏者可根据个人喜好和经济条件购买。收藏者如果想从老照片里增长知识,再现当时的景观,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种类的照片,如风景、人物等;如果只是出于投资的目的,收藏重点可以放在同一种类或珍贵的、年代久远的照片,要分析它的唯一性和旧闻性。”
不容收藏者忽视的是,老照片热也带动了翻拍复制现象的大量出现。就北京地区而言,对老照片的翻拍复制已经达到了非常的规模,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出售翻拍复制老照片的专卖店,收藏市场里有,非收藏市场也有。记者所见,以翻拍复制北京民俗风情、古建筑物的比较多,也有不同时期各界名人的照片,仿制者主要采用老照片为底片翻拍复制,复制品的售价大约在100-200元,这类照片的买家主要是一些喜欢怀旧的人士和一些到中国来的外国观光客,他们购买老照片多数只是作为装饰和纪念。
尽管老照片的作假手段较单一,但也不可掉于轻心。从小贾多年收藏的经验来看,老照片作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原来老的底片重表冲洗印制出新的照片来,这一类比较好识别,主要看老照片的用纸和颜色。早期的照片用纸比较特殊,纸质发脆,用手折后会留下永久的折痕,会损伤照片,非常不容易恢复。早期的照片冲洗显影技术主要是银氧化显影,老照片表面多数有金属光泽,而现在冲洗的照片没有这种情况;另一种主要是用原版的老照片或发表过的印刷品翻拍复制,出来的照片效果较差,很容易分辨。识别这两类复制品时可以通过仔细察看和手摸,老照入手手感较粗、厚实,复制品较光滑、柔韧度较好。老照片作伪的方法也有两类,一类是作旧,主要是用茶水或别的污渍把新翻拍复制的照片做出旧照片的自然陈旧感来,识别时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有异味的多数是复制品;另一类作伪手法识别起来较难,就是老照片上伪造题签,通常出现在名人照片上,题签的位置不定,照片正面和背面都有。识别是否原来的题签,这需要对题签名人的字迹非常熟悉,首先要从字迹上辨认,是否与该名人笔迹稳合,其次是对题签内容的鉴定,比如照片是送给谁的,受赠者与题签者的关系等等,再者也可以单纯从题签的墨色和印单的颜色是判断,题签的年代越久远,字迹墨色和印油吃纸的渗透性越强,早期的题签的墨色都比较沉稳自然,也可以拿一张纸巾沾一点儿清拭一下字迹,如果能拭下墨色来,多半是新题的,这一种辨别方式可借鉴书法的鉴别方法。
数码时代的到来,虽然给传统以胶片为主的摄影技术以致命的打击,但是对于老照片收藏者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据报道,今年1月中旬,尼康公司宣而自当月开始,“将停止生产大部分的传统胶卷相机,不仅尼康,就连奥林巴斯、佳能等相机大厂也在纷纷进行着战略调整,传统相机业务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少,传统相机作为一个产业正在逐步淡出大众消费的视野。”这标志着21世纪的摄影技术将正式告别胶片时代,传统的摄影技术将居于边缘地位。因此,20世纪在传统胶片技术下产生的老照片将真正成为历史记忆,其作为收藏品的身份将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对于20世纪早中期的老照片来说,未来的价格走向看来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水涨船高。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