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文徵明 雪岭行吟图

图录号:105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文徵明 雪岭行吟图
图录号:
1053
年代:
1632年作
艺术家:
文徵明
材质:
立轴 设色绢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41×6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北京荣宝
拍卖会名称:
2017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古代
拍卖时间:
2017年12月02日
备注:
声 明:
钤印:悟言室印、文徵明印款识:溟蒙朔雪千峰合,灭没寒烟万迳踪。输却诗翁驴背上,渐吟行看玉芙蓉。征明。题跋:文衡山雪岭行吟图。此停云馆晚年笔也,戊子夏日,吴湖帆观题。??钤印:吴湖帆、倩盦明代初期的院体画,基本上是承袭了南宋画院刘、李、马、夏的画风,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其后有吴伟、张路、谢时臣、蓝瑛、蒋三松等人。中期以后,院体逐渐衰落,这时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代之而起,他们提倡学习元人中的高士画家,继承唐宋优秀传统,创造出新型的? “文人画”。他们把诗文、书法与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借以寄托作者的品行、志趣和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吴门原指春秋时期的吴都阊门,现即苏州或苏州一带。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发展到明代中期,这里已是“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市民阶层的崛起,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开始孕育,一些地方富豪在这里构建园林,热衷书画。为新的艺术家们的活动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公元十五世纪以后,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以传统为基础,将文人画与院体画,熔为一炉,形成了文人画的新格调。它既不同于前代文人画的那种清冷孤寂,又不是“院体”的拘谨和“浙派”的粗放,而是一种使人感到恬静、和谐、亲切、友善,可以砥砺操行、具有高尚志趣的新风貌。沈周为人宽厚大度,奖掖后学,一时文人名士,皆投其门下,如文徵明、唐寅、吴麟、李着等,另外如陈焕、宗周、杜冀龙、沈颢等人也直接受其影响。沈周门人众多,其中文徵明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是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尤其在沈周逝世以后,五十多年间,一直为吴门画坛领袖。他寿命很长,弟子很多,子侄晚辈代代都有传人,以至延绵明清两朝数百年,能够达到这种深度的画家与画派,在画史上是不多见的,因此,人们都说是:吴门画派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吴门画派,它标志着我国绘画史上特别是两宋以来,宫廷院体画占主流地位的结束,新的文人画派向着深入、广泛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庚寅,卒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享年90高龄。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其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授翰林院待诏,世称文待诏。出身仕宦,为名臣文天祥的后裔,祖父文洪,举人,官涞水教谕。长洲人,即今之苏州,地理环境优美,又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他从小就受到良好文化教育,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书法二王,尤擅小楷,拟《黄庭》《乐毅》,温纯精绝;行草得智永笔法;大字有山谷之遗意;隶法钟繇,独步一时。诗得中晚唐之趣。善写花鸟竹石,人物有古风。成就最高是其山水,师沈周,而远崇郭熙、近慕松雪,皆能过之,世谓其画兼有赵孟俯、倪瓒、黄公望之长。在他致仕以后,“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惟不与富贵之人。王府赠以珍玩,“不启封而还之”;“外国使者过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徵明自幼受儒家思想正统教育,老实、诚恳、温柔、敦厚,是非分明,毫不苟且。虽在科考方面屡试不中,也不肯依附于想聘用他的宁王,因此直到54岁时,才由苏州巡抚推荐入京,授予翰林院待招。但未满3年,便辞职归里,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昏暗与腐败,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还是寄情于家乡的山水,淡泊以明其志为好。所以文徵明的为人、处世、写字、画画,都是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他没有六朝人的洒脱,也没有唐人的宏达,更没有元人的苦闷和清逸,他特别不喜欢好朋友唐寅那样的叛逆性格。他认真、勤奋、忠厚、任劳任怨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以清名长德、高享仁寿,在沈、唐死后,主吴中风雅之盟达30年之久。他的子、侄、孙、徒如文彭、文嘉、文伯仁、文从简等都是继承家学的名画家,王宠、朱朗、居节、孙枝、孙弘泽等也是门人中的佼佼者,整个吴门传人包括私淑者在内,总共不下30余人,可以说是吴门画家之大家族。文徵明画画的准则和做人一样,他认为“人品不高”则“用墨无法”,所以他的画,人们都说有“翩翩文雅之趣”。《雪岭行吟图》高141厘米,宽60厘米,绢本设色,大幅立轴中堂画,于1948年夏,经书画鉴定家吴湖帆先生考证为文徵明晚年之作。整个画面上千岩万壑,冰封雪冻,雪松蟠拏,朔风凛冽,真个是“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最下方两位高士骑在驴子背上,前面的回首欲语,后边的正在沉思,……右上角题诗一首:“溟蒙朔雪千峰合,灭没寒烟万径踪。输却诗翁驴背上,微吟行看玉芙蓉。”据说唐代著名田园诗人孟浩然,尝冒雪骑驴去寻梅、觅诗,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来便成了“踏雪寻梅”、“驴背敲诗”等的典故,也成了画家、诗人经常图写吟咏的题材。文徵明的老师沈周,曾画《灞桥风雪图》,应是《雪岭行吟图》的蓝本,画同样的雪景:天地笼统,山河一色,老树槎枒,银装素裹。桥边一老子,骑在驴子背上冒雪行进。其上题诗—“灞上驮归驴背雪,桥边拾得醉时诗。销金帐里膏梁客,此味从来不得知。”更加直白地道出了文人雅士孤高绝俗的志趣,这真是“雪晴驴背兴无穷”啊!沈周中年以后,广泛学习元四家的笔法并参以刘、李、马、夏雄强刚劲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粗笔”面貌。这帧《灞桥风雪图》笔墨简洁,布局平和稳健,是所谓“粗沈”的典型。然而文徵明的《雪岭行吟图》笔法正与此相反,它则是文氏“细文”的代表。众所周知,文徵明的画法是师承沈周的,但是,他为了达到“笔既妙、设色更神”,“千岩万壑,怪怪奇奇,莫知其所以始,而亦莫知其所以终”的境界。他又广泛学习赵孟俯、王蒙、倪瓒等家的画法,重点发挥青绿山水设色的特点,来表现幽静、闲逸的高士风韵。诸如《松荫高士图》《扁舟载鹤图》《夏日闲居图》《绿杨清话图》等等。《雪岭行吟图》从整幅画的风格来看,虽然满纸山峦密布,树木丛生,但在文徵明的细心描绘—运用中锋渴笔,一丝不苟,几近白描的手法中,把一个“清”字表现的尽善尽美,使得全图没有一丝迫塞和郁闷的感觉。这就是“细文”功力的突出体现。“驴背诗思”这种内容,历来为文人画家反复描绘,主题尽管相同,而在“文、沈”的笔下,表现出的结果却大不一样。精雕细刻,用于尺幅较小的画,容易在近距离的玩味中,产生很好的效果,如果想在鸿篇巨制的大幅图画中,使人产生大气磅礴的感觉,用“小笔头”显然是不够的。这在沈周绘画历程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沈周早年师法王蒙,画幅较小,多为“谨细”之作。后来,要画大画,要“云霞日夕吞吐乎其胸”,就不得不采用“粗简”之法。而文徵明这幅《雪岭行吟图》则是既能达到雄厚清新要求,而又不失“谨细”的大幅杰出作品,确有独到之奇路异径。传世之文氏画作有“粗”、“细”两类,世称“粗文”与“细文”。所谓“粗”,是以沈周与吴镇两家的画法为基础,参入“马、夏粗劲刚健之笔,而形成的简略、豪放的风格,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溪桥策杖图》《雨晴纪事图》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双柯竹石图》等。此类画作不多,传世更少,不为人们所重。大家所喜爱的则是他自身独有的特色画—“细笔”画。这类画又可分为水墨、浅绛和青绿三种。水墨、浅绛取法王蒙与黄公望,虚灵与缜密相结合,简劲而松秀,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水墨画《绿荫清话图》。青绿山水是他最擅长的“追慕古人”的作品。清人潘正炜的《听颿楼续刻书画记》中记载:文徵明在跋唐闫右相《秋岭归云图卷》中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用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故上古之画尽于神,中古之画入于逸。”《雪岭行吟图》,用笔勾斫,尽用中锋,工细尖劲,毫芒毕现,一笔不苟,稳健而准确,质感真实表现极为丰富。是“细文”的特殊典型,是其所谓“中古之画入于逸”的浅绛山水的杰出代表。当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吴湖帆先生,是金石学家吴大澄的嗣孙,家藏宏富,精鉴别,尤其近年大凡他过眼的东西,可谓一经过目,身价倍升。此件《雪岭行吟图》由他亲自审定、题识,必将引起广大行家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