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黄丹 无忧
图录号:1723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黄丹 无忧
- 图录号:
- 1723
- 年代:
- 暂无
- 艺术家:
- 黄丹
- 材质:
- 镜框 水墨纸本
- 作品分类:
- 尺寸:
- 112×65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北京荣宝
- 拍卖会名称:
- 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现当代艺术
- 拍卖时间:
- 2016年12月3日
- 备注:
- 声 明:
- 钤印:黄、丹黄丹出生于1979年,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从某种角度看,黄丹作品的过目难忘,正是缘于“独白”的力量—干净的视觉,将入画的物象转化为对话对象,并成为超越“现实”的直观“存在者”。面对她的作品,我们很难以务实的方式还原画中景致的世俗含义,它们仿佛得到了一次色彩与墨韵的净化,成为奇妙的“虚拟”体验。如画中红鱼,漂浮在蓝色的水面,阅读者无法将这纯净的视觉放置日常语境中理解,无法以语言阐释的方式加以指认。他们被迫以直观于画面的方式阅读,并只能保证视觉本身的记忆。而脱离文字的视觉记忆,瓦解了“解说词式”的画面体验,转而激活感官认知的直接性。这里,图像的制造者与阅读者,都不在意画外音的伟大内涵,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形、色相对感官的精准与否。于是,黄丹的水墨,在纷繁复杂的当代语境中,再次强调了绘画作为视觉存在的首要目标。其实,这一目标本无强调的必要,因为它是绘画成为艺术之初的天然属性。然而,因为这份“之初天然”已然古老,在人们对“意义”的不断追求中,竟然逐渐成为被“遮蔽”的对象。亦如习惯了雾霾的中国人,突然间发现原本应该的“蓝天白云”,竟然成为奢望。所以,当黄丹的“绿水白马”出现在眼前时,那些为意义困扰的感官能力,瞬间被重新激活—原来,艺术如此单纯,单纯的仅是视觉自身的瞬间“独白”。
视觉自身的“独白”,亦如黄丹的自我“独白”,是关乎质感与精准的体验,是重新向视觉本身敞开的过程,并在与视觉的对话中形成“视觉”。就此,黄丹的画面向我们展现出“独白”的双层结构:一方面,画者的创作过程是画者自身的“独白”过程,是主体在内在对话中生成“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设定的意义、目标,而是在直观、透明的心绪流变中展开“体验”。它往往带有隐秘的不确定性,在开放的语言符号中释放“意义”的开放性。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过程的直观性,视觉往往被塑造为相应单纯、直接的体验结果。观者对结果的接受,并不在于获得什么主观意义,而是将“视觉结果”转化为对话对象,并因此激活感官的体验能力。亦如黄丹的《仿佛若有光》,画中伫立水岸回望的女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画者独白的对象,但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却成为激活观者的独白发起者。两层“独白”的方向,在画面中交织为情绪化的视觉空间,在若有所述的方向中,显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的原初力量—感官的直观性。如果,我们将类似的视觉感官理解为绘画的修辞,那么这种修辞的表达与接受,排斥刻意、做作,强调体验自身的“生长性”。于是,从画者到画面、从画面到观者,两条“独白”线索成为黄丹作品的双层空间。前者,属于黄丹私密的个人话语;后者,属于大众被激活的个体话语。无论前者,抑或后者,有关意义的生成,永远不是公众性的逻辑表述,而是单体性的经验传达。也即,黄丹的作品并非明确意义的集体性图像经验,而是个别化的主体与图像的对话经验,其意义的发生具有漂流性—在不同的过程中,释放出不同体验的“意义结果”。
—杭春晓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 文心雕龙·信札(98)
- 中国书画·古代(46)
- 现当代艺术(159)
- 中国书画·近现代(三)(340)
- 中国书画·近现代(二)(53)
- 荣宝汇——当代书画(199)
- 中国书画·近现代(一)(199)
- 华庭妙趣——古董文玩造像(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