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15世纪 五世噶玛巴唐卡

图录号:267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15世纪 五世噶玛巴唐卡
图录号:
267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纵48cm;横43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远方拍卖
拍卖会名称:
201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法尔如是——古代佛像、唐卡专场
拍卖时间:
2015年12月04日
备注:
声 明:
棉布矿物胶彩
西藏

此幅唐卡表现的主尊是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主尊面庞方圆,双目微微闭,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形象生动传神。身穿僧坎、袈裟和僧裙,衣纹华丽且富有装饰性,细密繁缛但不凌乱,袈裟的边缘绘有金色几何图案,凸显了主尊地位的崇高与尊贵。双手置胸结说法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端坐于软垫之上。软垫内绘宝相花图案,外有彩色莲花嵌边。软垫下为方形靠背椅,台座饰双狮和双象。主尊上方为两位古印度大成就者,其中右侧上师应为毗瓦巴。主尊上方有八个拱形佛龛,左数第四个佛龛内为金刚持,左数第七个佛龛内为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主尊右侧的佛龛内,同样有两位头戴噶玛巴法帽的主尊,分别是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和四世噶玛巴若必多吉。主尊上方左数第八个佛龛呈老年僧伽样貌者应为都松钦巴的弟子、大手印传承的祖师卓滚瑞千。除了这些传承祖师之外,主尊左侧佛龛内还绘有绿度母和白色身金刚手,右侧佛龛内依次绘有文殊菩萨、四臂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主尊下方的佛龛内,最左侧为供养僧人,手持香熏,跪坐于垫上,向右依次为黄财神、财宝天王、除魔金刚、吉祥天母、龙王、具誓善金刚等重要护法。其余画面用八瓣团花和缠枝卷草纹饰填充。整幅唐卡构图规范,采取了传统棋格式构图形式;色彩沉稳,也以传统的红黄两色为主,仅局部以金色勾描,使画面增添了一抹亮点;线条粗犷而遒劲,人物形象质朴自然,尽显藏民族审美特色。题材重要,内容丰富,完整呈现了藏传噶举派传承体系。这些特点足以显示此幅唐卡价值非同一般,是一幅15世纪西藏重要的唐卡作品。
西藏江孜风格的典范之作
—15世纪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布绘唐卡欣赏
黄春和孙涛
江孜风格是指以白居寺壁画为主要蓝本,流行于15世纪前后西藏地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白居寺于1418年开始建造,1425年落成,由江孜法王贡桑绕帕与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主持兴建。寺内绘画主要集中于吉祥多门塔内,共计千余幅,分为显宗、密宗和历史人物三种类别。根据藏文题记,这些壁画为后藏拉孜县、康马县和拉萨尼木县等地的艺术家们共同创作完成。江孜唐卡艺术在早期萨迦样式、夏鲁样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汉地艺术元素,除延续早期唐卡艺术的庄重典雅之外,更加注重细节的装饰化,更加突出写实性,为西藏本土艺术发展提供了完美的艺术粉本和重要启发。这幅棉布彩绘的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唐卡就是一幅明代早期江孜风格的代表之作,它以纯熟的画工和良好的品质展现了明代早期江孜绘画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画面主尊描绘的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第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他头戴黑色镶金线边的金刚宝冠,标明了主尊明显的教派属性。据西藏史料记载,当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证悟时,十万空行母用自己的头发编成黑色金刚宝冠供养给他。这一记载给黑色金刚宝冠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但真实的事实是,最早的金边黑帽是在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时,由蒙古大汗蒙哥赠送,在元代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后来,明朝永乐皇帝在五世噶玛巴赴南京觐见期间,也赐予了五世噶玛巴一顶黑色金刚宝冠,形制与蒙哥赐予噶玛拔希的黑帽相同。自噶玛拔希开始,历代噶玛巴皆戴此黑色金刚宝冠,成为噶玛巴最为显著的教派和形象标志。
上师面庞方圆,发际线严整且左右对称,双眼微微闭合,双眉平直,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展现了上师入定时的寂静与空灵。身穿僧坎、袈裟和僧裙,下身被外披红色大氅所盖,衣纹华丽且富有装饰性,细密繁缛但不凌乱。袈裟的边缘绘有金色几何图案,凸显了主尊地位的崇高与尊贵。双手置胸结说法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铃与杵分别象征方便与智慧,寓意主尊密法修行达到了悲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暗示着噶玛巴的修为与本初佛金刚持一样。主尊坐于一个高靠背的宝座上,其形制具有中原明代木制家具的特点,明显延续了白居寺壁画的配景样式。靠背似山形,顶端有两角如牛角状上翘,末端变化为卷草状,并生出如意宝。台座正面饰有双狮和双象。主尊身后及座下有精致的软垫,软垫内绘宝相花图案,外有彩色莲花嵌边,高贵而典雅。主尊上方为两位印度大成就者,左侧大成就者一手举于头顶,一手持物,双腿盘坐;右侧大成就者游戏坐于法垫之上,观其定日手姿,可定为毗瓦巴。主尊上方有八个拱形佛龛,龛内各绘一尊神像。其中,左数第四个佛龛内应为金刚持,头戴五叶冠,双手持金刚铃和金刚杵交叉于胸前;左数第七个佛龛内应为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头戴噶玛巴标志性的法帽,面相似猴,下边藏文题记依稀可辨“都”字。主尊右侧的佛龛内,同样有两位头戴噶玛巴黑帽的主尊,依其手姿及藏文题记,上下两尊分别是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和四世噶玛巴若必多吉。主尊上方左数第八个佛龛内应为都松钦巴的弟子、大手印传承的祖师卓滚瑞千,老年僧人形象,内着僧衣,外披大氅,下方有藏文题记,依稀能辨出“卓滚”二字。主尊左侧上数第二个佛龛中的尊像与大手印传承祖师邬坚巴仁钦贝的形象非常相近。除了这些传承祖师之外,主尊左侧佛龛内还绘有绿度母和白色身金刚手;右侧佛龛内依次绘有文殊菩萨、四臂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主尊下方的佛龛内,最左侧为供养僧人,手持香薰,跪坐于垫上,向右依次为黄财神、财宝天王、除魔金刚、吉祥天母、龙王、具誓善金刚等重要护法。其余画面用八瓣团花和缠枝卷草纹饰填充。
自后弘初期藏传佛教复兴以后,唐卡艺术便随着古印度高僧大德入藏弘法而蓬勃开展起来。11世纪至12世纪时,印度帕拉艺术成为西藏佛教绘画艺术竞相模仿的规范样式。至13世纪时,尼泊尔艺术一枝独秀,全面影响西藏。通过13世纪至14世纪近两个世纪的不断融合,西藏本土艺术元素逐渐增多,汉地艺术元素也不断植入其中,到15世纪时,西藏绘画风格趋于成熟,形成具有藏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流派和风格,江孜白居寺壁画就是西藏本土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此幅唐卡就是属于西藏绘画史上成熟的江孜绘画样式,其质朴古拙的画风和遒劲有力的笔法令人惊叹。画面采取传统棋格式构图,主尊居于画面正中,其余传承上师、本尊和护法神灵依次排列于严整的佛龛之内,布局传统规范,是早期唐卡布局的鲜明特点。色彩沉稳大方,传统的红黄两色明显占据主流,也明显受到早期绘画用色的影响。但金色的应用及局部色彩的亮度变化,也在庄重典雅之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人物造型头部偏大,五官集中,身躯壮硕,四肢粗壮,明显因袭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几何切角的发际线、外披大氅盖住双膝的特点也是13世纪前后上师造像的常见样式。但人物眉眼平直,五官排布相比早期更为舒展,明显是藏民族审美情趣的展现,与白居寺绘画的人物造型如出一辙。而衣纹飘逸回转,衣褶层层相叠,应是来自于汉地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最值得注意的是,主尊所坐的高大靠背椅,其形制明显脱胎于中原高靠背木制家具,这种背光造型在白居寺壁画上极为常见,但在之前和之后的唐卡绘画中反而十分罕见,是江孜唐卡风格最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另外,此幅唐卡还完好地保存了传统装裱,唐卡只装裱上下天地,呈现出早期唐卡装裱的面貌,由此又彰显了此幅唐卡无可比拟的宗教与艺术品质。
基于此幅唐卡表现的主题非常明确和重要,是明代永乐皇帝的灌顶上师噶玛噶举派第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因此有必要对五世噶玛巴生平事迹作一简要介绍。德银协巴(1384—1415年),诞生于西藏南部的聂塘地区。七岁受沙弥戒后,就努力学习研读各种经典。二十岁,从雍洛哇和松南藏波堪布处领受具足戒后,开始四处求法。1405年受永乐皇帝召见,前往汉地南京弘法。三年后抵达南京。在内地期间,他为永乐皇帝和皇后传授佛法,并授予本尊灌顶。永乐皇帝也赐予五世噶玛巴“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的尊号,并用珍贵的珠宝和黄金为德银协巴制作了一顶黑色金刚宝冠。1408年从汉地返藏,返藏途中应拉萨当地统治者的邀请,前往布达拉宫居住。1415年示现病容,同年于布达拉宫圆寂。五世噶玛巴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教事业,为噶玛噶举派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其获封的“大宝法王”尊号,成为历代噶玛巴的专有封号,一直沿用至今。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