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潘玉良 1939年作 枢真巴黎肖像

图录号:1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潘玉良 1939年作 枢真巴黎肖像
图录号:
13
年代:
1939年作
艺术家:
潘玉良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32.7×23.7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250114
USD:16464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 2010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油画雕塑 成交额:4,610.82 万元 成交率:79.82%
拍卖时间:
2010年05月08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玉良 1939
郭骥、袁枢真夫妇
珍藏二十世纪西画专辑
(拍品编号 13-23)
郭氏夫妇原籍浙江,1949年渡海去台,郭骥(1911—1990),字外川,历任国民党中常委等军政要职,其夫人袁枢真(1912—1999)早年留学日本和法国专攻西画,曾任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作育英才垂半世纪。由于接受过系统的精英教育,郭氏虽身在政坛,而于文化界亦广有交谊;袁氏更是现代艺术的亲历者与见证者之一。是故,二人或许并不属意于收藏,但所得友人馈赠,已多佳构,其中且不乏专门创作者,最能见赠送人与受赠人的趣味与性情。而当时无名之艺术家后来多成一时俊彦,风格再变,经历曲折,早期精心之作,赖此以传,怎不令乍见者有眼前一亮之感?
他们的西画收藏量少质精,同事友朋所赠皆属精心绘制,尤为难得的是郭氏夫妇与潘玉良、朱德群、赵春翔等名家相识相交多年,完好保存了他们存世极少的早年力作。
此次呈现的郭、袁伉俪所藏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以接受者为模特的肖像,是为友谊之见证,如潘玉良作《枢真巴黎肖像》。因深藏日久,面世后即可成为珍贵的史料。一为友人所赠个人创作,如朱德群、赵春翔、马白水等多幅作品。因受赠人为方家内行,故作品多是能代表作者当时创作水平的精品,绝非一般应酬之作可比;一为画家自作自藏,更属自珍自重者无疑,如袁枢真的《荷塘》。
潘玉良和袁枢真两人交往始于1930年代中期,其时袁正在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深造,而潘则刚于两年前结束短暂的国内任教生涯,再次赴法,已定居巴黎,二位女性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五、六十年代袁居台湾时,依然保持着通信联系。潘玉良还会随信寄来明信片式的近作,据袁枢真的女儿回忆,袁极为服膺潘玉良的绘画成就,曾指导女儿欣赏潘寄来作品中“那简洁有力的笔触,勾勒出的人体,并赞道,她有多好的素描基础,下笔利落,线条分明”(见郭梦华《我的母亲——袁枢真女士生平纪事》)。
《枢真巴黎肖像》(拍品编号13)创作于1939年,具有潘玉良肖像画的典型风格,此幅在郭家收藏逾七十年,一直被袁枢真的子女昵称为“妈妈画像”。人物面容的处理,近似平涂,这是画家为表现东方人比较平板的面部解剖特征而摸索出的一种技巧。画家并没有在所有细节上平均用力,只对挑起的眉梢、斜睨的眼神和微抿的嘴角做适当的深入,即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英挺之气。而总体上,画家更重视把对画中人的整体感觉传达出来,给观者一种如亲见其人的印象。在技巧上,对线的运用带有明显的中国画的影响,而以笔触的走向表现发绺的梳法、刻画毛衣的质感等手段,似乎更近于用毛笔的方式,可以见出画家对融合中西画法的探索。
1951年朱德群任教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直至1955年去法国留学。朱德群曾是袁枢真在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的助教,此时两人又成为师大美术系的同事。他们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八仙山观光写生,画了一系列风景油画。只可惜包括这批风景画在内,朱德群所有早年的具象作品留存极少,目前已知描绘八仙山的油画仅三幅左右,这幅第一次曝光的《八仙山》(拍品编号14)作于1954年,若与曾发表过的同类作品比较,它是颜色最漂亮、细节最丰满的一幅。
画面最令人称道的是对冷灰调子的控制,那些红、粉、绿等单独看起来带有跳跃感的颜色,不但没有打乱整体氛围,反而成了迷人的细节。以一种冲突来实现制约,最终化约为一片和谐,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色彩感觉。局部笔触带有印象派的特点,但树干表面的肌理、树梢的红叶等部分已近于抽象,又似乎有着写意的自由。更为难得的是,画家在探讨形、色等问题时,还很好地传达出空间进深感,使熟知其抽象风格的观者可以看到他早年良好的写实基础。
1955年朱德群旅居法国,但他与袁枢真一直保持着联络。1987年当功成名就的朱德群回到台湾举办个人展览时,还借住在袁枢真家里。这次见面的另一个佳话是,二人合力抢救了著名艺术家常玉的一批画作,现在已成了最珍贵的常氏传世作品。同年袁枢真在《中央日报》发表《朱德群其人其画》,高度评价她的老朋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而赵春翔也是1953年进入师大任教,当时所住第六宿舍的舍友尚有马白水、朱德群等人,几人经常探讨艺术问题,赵、马与袁枢真相熟也从这一时期开始。
赵春翔的创作经历了具象—抽象—具象结合抽象的三个阶段。赴纽约之前主要是具象的,六十年代初一度近于抽象,六十年代中期后又复归具象,但局部保留抽象几何形块面,是一种具象而间有抽象的形式。《红日,竹与鸟》(拍品编号20)、《一家四口》(拍品编号21)都是代表了他六十年代放弃油画,专攻中西合璧彩墨画以后的典型风格。
马白水是台岛最杰出的水彩画家之一,这幅《苏花公路》(拍品编号22)体现了他六十年代以水彩烘托墨韵的新创格。
至于袁枢真自作《荷塘》(拍品编号23)则可能是她同类题材作品中最鲜艳的一幅,不仅构图饱满,光、色的表现也造诣不凡,笔触富于个性且充分显示出她融合东方式写意形式语言的努力。
肖像在潘玉良的创作中占有不小的比例,是其最为擅长的题材。这幅袁枢真肖像创作于 1939年,当时袁正在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深造,而潘则刚于二年前结束短暂的国内任教生涯,再次赴法,已定居巴黎。两位女性艺术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五、六十年代袁居台湾时,依然保持着通信联系。
《枢真巴黎肖像》画面具有潘玉良肖像画的典型风格:人物面容的处理,近似平涂,这是画家为表现东方人比较平板的面部解剖特征而摸索出的一种技巧。同时,通过眉、眼、鼻尖、鼻翼、嘴唇的黑色线条或团块来突出五官的重点,两颊的腮红、额角、颧骨、鼻梁等处的细微色调变化,使体面转折与光影感觉在远看时自然浮现,显示了高妙的写实功力。画家并没有在所有细节上平均用力,只对挑起的眉梢、斜睨的眼神和微抿的嘴角做适当的深入,即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英挺之气,潘重视的是把对画中人的整体感觉传达出来,给观者一种如亲见其人的印象。若与袁枢真作于同年的《自画像》相较,潘作更为传神。另外,从技巧上而言,潘玉良对线的运用带有明显的中国画的影响,如以笔触的走向表现发绺的梳法、刻画毛衣的质感等手段,更近于用毛笔的方式,可以见出画家对融合中西画法的探索。
本幅用笔利落老辣,设色丰富明丽,是潘玉良现存三十年代人物肖像油画中的佼佼作,袁枢真极为喜爱,虽历经战乱四处流徙,一直随身携带保存完好。因潘玉良绝大多数作品都已被美术馆收藏,在私人收藏领域流通的甚为稀缺,像这样来历清晰的难得一见早年佳作,应为识者所重。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