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十四世纪 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图录号:328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十四世纪 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图录号:
3288
年代:
十四世纪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9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2712826
USD:16800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北京翰海 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上善若水-宗教造像精萃 成交额:7302.40万元 成交率:76.92%
拍卖时间:
2009年11月9日
备注:
声 明:
西藏/尼泊尔
红铜鎏金
分体浇铸
降魔印释迦牟尼像,或者说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图像学中最为重要的造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证悟佛教义理的形象瞬间,又是众生顶礼佛陀八相成道传记的浓缩版。七至十二世纪前后降魔印佛陀雕塑在东印度流行,形成波罗风格的释迦成道像并逐渐向周边传播。
与此类图像在缅甸蒲甘、中亚丝路及西夏传播的情形相仿,藏区在十二世纪前后降魔印释迦牟尼像开始流行。与波罗样式不同的是,十二世纪以后的此类造像多为螺髻佛像而非著宝冠像,至十三世纪以后,尼泊尔纽瓦尔风格渗入,此类造像的风格有较大变化:佛像螺髻由后稍前,前额宽大,脖颈短粗但并无蒲甘造像的比例不适感;胸臂健硕有力,腰肢比十二世纪稍短但更有内聚爆发力。典型的如萨迦寺大殿金铜佛(图1)、那塘寺擦擦(图2),这种样式随着萨迦派的教法和政治势力的扩张传播到藏区内外,如肃南马蹄寺所见元代彩塑(图3),纽约佳士得2008年秋拍释迦牟尼像亦属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作品(图4)。演变至十四至十五世纪,造像各处得到柔化,佛陀后笈多样式的贴体袈裟端头衣纹如同鱼尾,装饰意味更加浓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释迦牟尼金铜造像,为这种风格的延续,年代当在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前后。佛陀额头宽阔,胸臂健硕但无强烈男性肌肉感,特别是佛陀手臂及双手,将浑圆弹性的青春肌肤表现的触手可掬;与十三世纪成道雕塑像不同,头部在整个坐像中所占比例稍大,大额头、眉眼之间距离较宽,双颊、下颌柔润而丰满;与头部相比,造像躯干稍短,上肢及手略长,沿袭了卫藏波罗的人物比例。
降魔印释迦牟尼造像的精髓在于如何在降魔的忿怒与禅定的平和中寻找触动信众或观者心绪的那个动情点。这尊造像给人的震撼力在于将佛陀降伏邪魔、沉思顿悟的理念赋予一副纯净无暇而恬静沉思的孩童面容。考虑到藏区著名寺院在十四世纪前后塑造金铜释迦牟尼等身佛像的传统;考虑到本尊造像座高九十五厘米的尺寸和造像刻意表现的孩童特征;考虑到藏族等身像信仰的传统和艺术家对佛陀等身像极度的热忱,可以推断此尊达到惊人艺术成就的造像为艺术家着意塑造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
事实上,分析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大体量大尺寸的降魔印释迦牟尼金铜佛,必须考虑藏传佛教和佛教艺术中的等身像传统,正如同汉地佛教的佛舍利信仰。藏文史书如《松赞干布遗训》、《西藏王统记》和《汉藏史集》等都记载了释迦牟尼等身像的传承,认定等身像是佛陀在世时由工巧天毗首羯摩用金、银、珍珠、珊瑚、蓝宝石等人间五宝熔炼雕塑而成,有八岁、十二岁和二十五岁等身像。其中八岁等身像带到了尼泊尔,十二岁等身像带到了汉地,二十五岁等身像留在了菩提伽耶正觉大塔(图5)。所有等身像都与藏传佛教传播史密切相关:尼泊尔尺尊公主将八岁等身像携入吐蕃,供奉在大昭寺;唐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十二岁等身像至拉萨,供奉于拉萨小昭寺内。后与小昭寺十二岁等身像调换供奉在大昭寺,成为整个藏区最为殊胜、灵验的释迦牟尼像,藏语尊称为“觉卧仁波切”(图6)。1409年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在传召法会上,为大昭寺十二岁等身像献上五佛冠,成为至今众人朝圣的著冠觉卧像。 可以说,藏传佛教艺术的等身像传承,形象的勾勒了藏传佛教与北传大乘佛教、特别是与汉传佛教的关系史。
此外,西藏大型金铜佛造像集中出现十三世纪以后,这与元代藏汉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密切、藏地金铜材料的取得与金铜像部件分体錾刻的技术有关,但分体铸造拼合的技术多在十四世纪以后,如与元廷关系密切的萨迦寺,保留了这一时期较多的金铜大像。此尊坐像高九十五厘米,分段铸造,当属这一时期较大的造像。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