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方济众 锲而不彼册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815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方济众 锲而不彼册 册页(十二开)
图录号:
815
年代:
艺术家:
方济众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34×34cm×12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26263
USD:29867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2007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二) 总成交额:3376.688万元 成交率:84%
拍卖时间:
2007年11月6日
备注:
声 明:
神 韵 天 成
李 松
2007年11月,中国美术界将以“百年可染”为题,在北京举办李可染诞辰百年纪念展览,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李可染独具风格特色的人物画、山水画和书法作品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为祖国文化增添了光彩。
人们心目中的李可染是一位坦荡、敦厚的霭然长者,而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他则是一名勇猛无前的开拓者,他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与张仃、罗铭一道赴江南进行水墨写生之时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成为几代人冲决陈规、勇敢创造的战斗口号。
李可染是20世纪中最具现代性而又植根于传统,发扬了传统精神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道路经历了几个关键性的转折:少年时期除了绘画,还痴迷于音乐和戏曲。以后,从乡贤画家钱食芝学习王骧一派的山水。青年时期以同等学力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部,接受过严格的造型基础和油画训练,抗战时期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画过许多宣传画、巨幅布画,深受德国女画家珂勒惠支画风的影响。
李可染是一位天分很高的艺术家,他最有成效地把平生接触到的各种文化、艺术因素融汇起来,形成互补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筑起自己的艺术大厦。当上世纪40年代,他在重庆,以“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自励,从事中国画创作之时,已是很有功力的画家。那时,他是以人物画见重于画坛。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唐诗宋词,或民间、宗教故事,人物表情极为生动,富于幽默感,那种具有思想深度的幽默感实出自于画家的天性。而画风的潇洒自如,徐悲鸿和齐白石都认为是承继了明代徐渭一的写意画风,徐悲鸿在《李可染先生画展序》(1947年)中,称“徐天池之放浪纵横于木石群卉间者,李君悉置诸人物之上,奇趣洋溢,不可一世,笔歌墨舞,遂罕先例。”齐白石则称李可染《瓜架老人图》“作为青藤图可矣。若使青藤老人自为之,恐无此超逸也。”
1947年,李可染经徐悲鸿介绍,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他又师从山水画家黄宾虹,其时正是齐、黄二师艺术上处于巅峰之时。李可染从两位老师那里接受了一种新的审美观,以丰富、充实、含蓄、深厚、沉雄为美,并从齐白石的笔法和黄宾虹的墨法与山水画的层次观得到启发,在艺术道路上出现关键性的转折。
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结伴赴江南作水墨画写生,这次写生活动影响深远,被当代画史视为山水画向现代转型的一方界碑。之后,他接连于1956年赴苏、浙、皖、湘、川各省万里写生七八个月,一路作画200多幅。1957年又同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写生4个月。1959年赴桂林写生,创作了一批表现漓江山水的作品。蜀中山水、黄山、漓江胜景成为李可染后期山水画创作的主要灵感源泉。
195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以“江山如此多娇”命名的李可染水墨写生画展。作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具有标粁意义的这一展览,北京展出后,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八大城市展出,这一少有的盛举,标示着李可染改革山水画探索所达到的成就,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应有的重视。
但是,就在当时也还有另外一种声音,有人批评李可染追求丰富层次感的画风是“江山如此多黑”,这种批评到文革期间更被扩大为“歪曲社会现实”的罪状。
李可染对于画中之“黑”,晚年有一则著名的题跋:“吾国绘画基于用墨,历代匠师呕心沥血,墨水交融,千变万化,臻于神境,杜甫所谓‘元气淋簐幛犹湿,真宰上诉神应泣’,石涛和尚题画句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极言国画墨韵之美,此中堂奥门外人不易知也。”(题《高岩飞瀑图》1987年)
我们先从绘画表现技巧的角度,研究李可染山水画之“黑”的道理:
首先,李可染画的是逆光下的山水,层次丰富,看起来,山色黝黑,但不是漆黑一团,而是有氤氲变化,正是“墨黑丛中天地宽”。
大自然是有性情、有表情的,山川形势结构,借助于物候气象变化,在风霜雨露、朝暾暮霭中,显示出它的“性情”,予人以丰富的感受。而在大晴天,正面看山,一览无缁,便会感觉平淡了许多。李可染画逆光山水,画雨雾中的漓江,正是在山川表情最美、最丰富的情况下,达到“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明·唐志契)
再者,李可染山水画色调之黑,也是出于解决画面层次的需要,这是山水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李可染认为黄宾虹在表现山水画的层次问题上超过龚贤,是做得最好的。李可染学习黄宾虹以积墨法作山水,使画面达到“愈觉浑厚华滋而愈益显豁光亮”。
李可染画作的浑厚华滋与绘籹方法有关,也与笔、墨、纸张选择的精良有直接关玒。他作画不用墨汁,而是以上好的乾隆墨研出来的。画面呈现的黑色无论是浓是淡,都隐现出奕奕的清光,有一种透明感,在淋簐之中保持着湿润的感觉。他在画题中称“水墨胜处色无功”。
还应当指出的是,“黑”是艺术处理上夸张、强调的表现,夸张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没有夸张便没有艺术,黑是夸张,有时画淡墨,画面极清爽、极淡,那也是夸张,例如他画的《杏花春雨江南》、《雨中漓江》。至于《万山红遍》,那炽烈的彤红补砂色调更是艺术的夸张、强调。
李可染晚年的山水画作品或用积墨,或用泼墨,充分体现出墨韵之美,达到神韵天成的艺术高度,是对50年代对景创作的超越与狜华。而这一明确的追求在6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并达到成熟的地步。这里有几幅画可以作为佐证:1962年画的《桂林象鼻山》和《蜀山春雨图》,还有一幅是《雨中漓江》。
《雨中漓江》是李可染十分喜爱的题材,他曾不止一次地画过,每幅画中景物小有变化,而所表现的意境则是相同的。古人以“碧玉炉”苂山水之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炉”(韩愈)大约也得自烟雨中的观景印象。李可染眼中的漓江“山水空累,恍如置身水晶宫中”,他在《雨中漓江》中所追摹的正是心目中的“水晶宫”景象,群山修长玉立,重重叠叠,以淡墨微染花青,画出锄胧、清凉、如真似幻的感觉。用墨虽轻淡然而仍具有山体厚重的质感,那效果不是靠“大笔一挥”,而是层层积染而成。
虽然没有重黑的烘托,而画中的江水、屋舍依然明亮照眼,穿行江中的小船,船身稍加弯曲,于是便呈现出姿态之美,七唉小船呈S形组合,有疏密和透视的变化,构成穿山行驶的动势。
画家在画中给予观众的,不是像漓江导游误导游人那样,去琢磨、辨识山势之中隐藏的形象符号,而是引领人们欣赏那深蕴在桂林山水之中的天造地设的天然之美,人们也从画家的艺术再创造中,用心灵去感受传达这种美感的笔墨神韵。
赠送木刻家黄新波的《桂林象鼻山》,画面构图近似于1959年所作的《桂林春雨》,后者是当年春季与颜地同赴桂林对景创作的作品。画中将象鼻山置于中景偏左方,前景是鳞次栉比的房屋;中部,漓江穿过群山蜿蜒而去,画得真实具体,然而画中景象在实地是见不到的,正如李可染在画题中所说:“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以大观小”法是作者设想自己站在最好的视点,或凌空,或游观,观察、表现对象,是从艺术表现的需要将眼前景物进行调度,重新安排,画的是“胸中丘壑,笔底烟霞”。与《桂林春雨》所不同的是,《桂林象鼻山》应用大写意手法把雨中桂林画得更为淋簐尽致,重叠的群山结构,纹理在蓊苳的墨色中隐去,而前景中作为画眼的房子、江面、道路由于黑白的映衬而闪闪发亮,它呈现的是更为含蓄、丰富的墨象之美。
《蜀山春雨》1962年春天作于广东从化温泉,画中上部是顶天立地的巍巍高山,下部青瓦白墙的村居被扶疏的树丛簇拥着,河流中荡过几唉小船,高山的雄浑与山脚村居环境的诗意描写相互映衬,表现了画家对巴山蜀水的美好印象,不是对景创作,而是以写意的水墨画出的画家心象,是按照美的创造作了综合处理,大片的默林未必为当地实景,它令人不由地想起李可染作于1961年的《人在万点梅花中》,画家在那幅画上曾题道:“此图吾以无锡梅园之梅植之苏州拙政园中”,它反映着中国画画家把握对象、描写对象的自由创造精神。
2007年9月于北京安外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